考情介绍
本节知识点通常考查题型为单项选择题、多选题、判断题。在备考时该知识点难度较为简单,只需单纯记忆即可。备考时需要重点注意:适应的各种表现形式、组织、和细胞损伤的各种表现。
一、细胞、组织的适应
细胞、组织的适应通常表现为 萎缩、肥大、增生、化生。(经常多选题形式考查,熟悉记忆即可。)
【经典考题:多选题 】下列属于组织适应性变化的有( A B C D)
A、萎缩 B、肥大 C、增生 D、化生
(1)萎缩
萎缩是指已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器官体积缩小。萎缩不包括组织、器官未发育或发育不全的情况。萎缩分为生理性萎缩和病理性萎缩。(经常判断题形式考察,熟悉记忆即可。)
生理性萎缩有:更年期的卵巢、子宫、睾丸、青春期胸腺的萎缩。
病理性萎缩有:失用性萎缩(骨折后长期卧床导致的肌肉萎缩)、营养不良性萎缩(全身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糖尿病、结核病、肿瘤等;局部动脉粥样硬化后引起的脑萎缩。)
(2)肥大
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使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

(3)增生
细胞有丝分裂活跃而至组织或器官内细胞数目增多的现象。
生理性增生:(1)在高原海拔地区,红细胞代偿性增多(代偿性)(2)肝细胞在部分肝脏被切除后的增生(代偿性)(3)月经周期中子宫内膜腺体的增生(内分泌性)(4)正常女性青春期乳房小叶腺上皮的增生(内分泌性)(5)缺碘引起的甲状腺增生(代偿性)
病理性增生:雌激素过多所致的子宫内膜腺体的增生;在机体创伤后的愈合过程中,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
(4)化生
化生是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替代的过程。
化生的概念易错!化生的概念是一种已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已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而不是由原来的成熟细胞直接转变所致。
鳞状上皮化生:吸烟者支气管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化生为鳞状上皮;鳞化:肺癌前病变。(最常见、最常考)。
柱状上皮化生:慢性胃炎时,胃黏膜上皮化生为小肠或大肠黏膜上皮;肠化(胃癌前病变):慢性胃炎。(肠上皮化生)。
间叶组织的化生:多见于骨化性肌炎等受损软组织(骨化性肌炎),见于重体力劳动者。
注意:化生一般只发生于分裂繁殖能力比较强的细胞类型中,不能由原来的成熟细胞直接转变,如神经纤维不可发生化生。
【经典考题:单选题 】化生不可发生于( A )
A、神经纤维 B、结缔组织
C、支气管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D、子宫颈柱状上皮
二、细胞可逆性损伤
(1)细胞水肿
细胞水肿又称水变性,是细胞损伤中最早出现的改变。
细胞水肿的机制:细胞水肿时因线粒体受损。常见于缺血、缺氧、感染、中毒时,肝、肾、心等器官的实质细胞。
细胞水肿的病理性变化:病变初期,细胞线粒体和内质网等细胞器变得肿胀,形成光镜下细胞质内的红染细颗粒状物。极期称为气球样变,多见于病毒性肝炎。
(2)脂肪变
甘油三酯蓄积于非脂肪细胞的细胞质中,称为脂肪变。干细胞是脂肪代谢的重要场所,最常发生脂肪变。常由酗酒、感染、中毒、营养不良、缺氧、糖尿病、肥胖等多因素所致,好发于肝细胞(最常见)、心肌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骨骼肌细胞等。
慢性肝淤血时,脂肪变最先发生于小叶中央区。
磷中毒时,脂肪变最先发生于小叶周边区。
慢性酒精中毒或缺氧可引起心肌脂肪变,常累及左心室内膜和乳头肌部位。脂肪变心肌呈黄色,与正常心肌细胞的暗红色相间,形成黄红色斑纹,称虎斑心。
注意:心外膜增生的脂肪组织浸入心肌细胞间,称为心肌脂肪浸润(脂肪心),但不属于心肌细胞的脂肪变。
(3)玻璃样变
玻璃样变(透明变)是半透明状蛋白质积聚于细胞内或细胞间质的改变。
干细胞:胞质中细胞中间丝前角蛋白变性,形成Mallory小体;
肾小管上皮细胞:吞饮作用的小泡,重吸收原尿中的蛋白质,形成玻璃样小滴;
浆细胞:免疫球蛋白积蓄,形成Rusell小体;
纤维结缔组织玻璃样变:见于萎缩的子宫和乳腺间质、瘢痕组织、动脉粥样硬化纤维斑块以及各种坏死组织的机化等。
细小动脉壁玻璃样变:又称细小动脉硬化,常见于缓进型高血压和糖尿病的肾、脑、脾等脏器的细小动脉壁。
细小玻璃样变:缓进型高血压
细小纤维样变:急进型高血压(好发于青少年)
(4)常见细胞的可逆性损伤
类型 | 蓄积物质 | 病变部位 |
细胞水肿 | 水、钠离子 | 细胞内 |
脂肪变 | 甘油三酯 | 细胞内 |
玻璃样变 | 变性的血浆蛋白、胶原蛋白、免疫球蛋白 | 细胞内和细胞间质 |
三、细胞死亡
细胞死亡为细胞不可逆行损伤,由细胞出现致死性代谢、结构和功能障碍所致,主要表现为细胞坏死和细胞凋亡。
(1)坏死
细胞核的变化是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学标志,主要有三种形式: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细胞坏死的形态学标志只有这三个,考试时若判断题出现其他词汇,或其他问法均为错误,如核收缩、核破裂;换一个字和换一个词都不行,请考生在备考时注意。)(经常多选题、判断题形式考查,熟悉记忆即可。)
心、肝、脾、肾 常见于凝固性坏死;脑、胰、脓肿常见于液化性坏死;干酪坏死常见于结核病;脂肪坏死常见于急性胰腺炎;(重要!!!备考时熟悉记忆即可,经常多选题、单选题形式考查。)
坏疽 (在坏死的基础上发生腐败菌感染)= 坏死 + 腐败菌感染;(重要!!!备考时熟悉记忆即可,经常、单选题形式考查。)
坏死的结局:溶解吸收、分离排除、机化与包裹、钙化。(经常多选题形式考查,熟悉记忆即可。)
坏疽
好发部位 | 病变特点 | |
干性坏疽(糖尿病足) | 动脉阻塞但静脉回流尚通畅的四肢末端 | 坏死区域干燥皱缩呈黑色碳化状,与正常组织界限清楚,腐败变化较轻。 |
湿性坏疽 | 多发生于外界相通的内脏,如肺、肠、子宫、阑尾以及胆囊等 | 坏死区域水分较多,腐败菌易于繁殖,故肿胀呈蓝绿色(恶臭,结合临床诊断,考试题干提到“恶臭”首先考虑湿性坏疽),与周围正常组织界限不清。 |
气性坏疽(破伤风) | 深达肌肉,开放性伤口,厌氧菌感染。 | 除了发生坏死,还产生大量气体,坏死区域出现念发感、握雪感。 |
(2)凋亡
凋亡就是细胞正常死亡(主动性死亡形式),是组织中个体细胞程序性死亡过程。
常识:皮肤表皮细胞凋亡为28天、红细胞凋亡约12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