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情介绍
本节知识点通常考查题型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在备考时难度较大,需要考生在备考时对知识点的透彻理解和熟练掌握。
运动系统具有支持体重、保护内脏和执行躯体运动的功能,包括骨、骨连结和骨骼肌。
一、骨的形态与构造
(1)骨的形态
长骨:呈长管状,分布于四肢,分为一体和两端。内有骨髓腔,含有骨髓。代表骨有:肱骨、股骨等。
短骨:多呈立方体,没有骨髓腔。代表骨有:腕骨、趾骨等。
扁骨:呈板状,主要构成骨性腔的壁,起保护腔内器官的作用。代表骨有:颅盖骨、胸骨、肋骨等。
不规则骨:形状不规则。代表骨有:椎骨、蝶骨等。
【拓展】籽骨属于肌的辅助装置,是指位于肌腱内的扁圆形小骨,作用是在运动过程中减少摩擦,改变肌肉牵拉方向。人体最大的籽骨是髌骨。
(2)骨的构造
骨由骨质、骨膜、骨髓构成。
骨质:是骨的主要组成部分,分骨密质和骨松质,骨密质结构致密,骨松质由骨小梁交织而成,骨小梁的排列与该骨所承受的压力或张力方向平行。
骨膜:骨的表面都有覆盖骨膜,主要有结缔组织构成。含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和淋巴管,对骨的营养、再生及感觉有重要作用。
骨髓: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终生存在于椎骨、胸骨、肋骨、髂骨等扁骨和不规则骨,以及肱骨和股骨等长骨骺内,临床上常选髂前(后)上棘进行穿刺,检查骨髓象。黄骨髓可在重度贫血或失血过多的情况下转化为红骨髓,恢复造血功能,参与造血。
二、躯干骨
躯干骨包括独立的椎骨(24块)、骶骨(1块)、尾骨(1块)、胸骨(1块)和肋(12对),共51块。
(1)椎骨
颈椎
颈椎用字母“C”表示。锥体较小,横断面呈椭圆形;椎孔较大,呈三角形;横突有横突孔,内有椎动脉以及椎静脉通过。
第 1 颈椎(寰椎):没有椎体,棘突和关节突。
第 2 颈椎(枢椎):有齿突。
第 7 颈椎(隆椎):棘突较长,末端不分叉,低头时体表极易触及,为计数椎骨序数的重要标志。
胸椎
胸椎用字母“T”表示。椎体呈心形,有横突肋凹,关节面几乎呈现冠状位,胸椎棘突呈叠瓦状排列。
腰椎
腰椎用字母“L”表示。锥体粗壮呈肾形,关节面呈失状位,棘突宽厚呈板状,水平后伸。相邻棘突的间隙较大,在临床上,此处常进行腰椎穿刺术。
骶骨
骶骨用字母“S”表示。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骶管上通椎管,下端的裂孔称骶管裂孔。骶角是确定骶管裂孔的标志。
(2)胸骨
胸骨属于扁骨,呈长方形,从上到下可分为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 三部分。
胸骨柄与胸骨体连接处形成微向前突的胸骨角,两侧肋切迹与第 2 肋相连,即胸骨角平对第 2 肋,胸骨角常作为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3)肋
第 1 ~ 7 对 真肋 ,肋前端直接与胸骨连结。
第 8~10 对 假肋 , 肋不直接与胸骨相连,肋前端借肋软骨与上位肋软骨连结,形成肋弓。
第 11、12 对 浮肋 ,肋前端游离。
三、颅骨
(1)颅骨的分类
颅骨共有23块,分为脑颅骨(8 块),面颅骨(15 块)。
脑颅骨:包括成对的顶骨、颞骨;不成对的额骨、蝶骨、筛骨和枕骨。
面颅骨:包括成对的鼻骨、泪骨、下鼻骨、颧骨、颚骨和上颌骨;不成对的犁骨、下颌骨(最大的面颅骨)和舌骨。
(2)翼点
颞窝内侧壁前部有额骨、顶骨、颞骨、蝶骨 相交形成 “H” 形的骨缝,称翼点。此处为颅腔侧壁的薄弱处,其内面恰有脑膜中动脉前支经过,骨折时易损伤该动脉,形成脑膜外血肿。
四、上肢骨
(1)上肢带骨
上肢带骨包括锁骨和肩胛骨。
锁骨:是唯一与躯干直接相连的上肢骨,横位于胸廓的前上方,呈“ ~ ” 形。锁骨位置表浅,骨折时多发生与中、外 1/3 交界处(内 、外侧交界处)。
肩胛骨:属于扁骨,呈三角形,介于第 2 ~ 7 肋之间,可分为三缘、三角和两面。
(2)自由上肢骨
自由上肢骨包括肱骨、桡骨、尺骨和手骨。
肱骨:是上肢骨最大的管状骨,位于上臂部,分为一体和两端。
桡骨:位于前臂外侧部,分为一体和两端。
尺骨:位于前臂内侧部,分为一体和两端。
手骨:共27块,腕骨 8 块 、掌骨 5 块 、指骨 14 块 。
五、下肢骨
(1)下肢带骨
下肢带骨即髋骨,由髂骨、坐骨和耻骨构成。
髂骨:两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约平第4腰椎棘突,是计数椎骨的标志。
坐骨:坐骨结节是坐位时承重点,为坐骨最低部,可在体表扪到。
耻骨:借纤维软骨构成耻骨联合。
(2)自由下肢骨
自由下肢骨包括:股骨、髌骨、胫骨、腓骨和足骨。
股骨:是人体最长,最结实的长骨。
髌骨:是人体最大的籽骨。
胫骨:是小腿主要的承重骨。
六、骨连结
骨与骨之间借纤维结缔组织、软骨或骨直接相连,形成直接连结。骨与骨之间通过结缔组织相连,形成间接连结。(滑膜关节、关节)。
关节的基本结构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
关节辅助结构包括关节盘、关节唇、滑膜襞、滑膜囊、韧带。